“食品谣言”何以让人崩溃?这些食品谣言你中招了吗?
?
?
有一个关于食品的老谣言,每年到了夏天这个谣言都会来一波,伤害了无数吃瓜群众的感情,它是这样传的??据说瓜农会给西瓜或者香瓜打针,注射甜蜜素或者糖水,来增加西瓜的甜度。
?
其实这个谣言已经被辟谣无数次了,给西瓜注射任何液体都没办法吸收,而且被注射后的西瓜很容易感染细菌从内部烂掉。但每年辟谣也没有完全辟干净,直到现在这个谣言还有不少受众。
?
?
生活中的食品谣言满天飞,每一个都让人很崩溃,想必大家也是深有体会:“酱油使人变黑?”、“罐头添加防腐剂吃了催人老”、“多吃香蕉治便秘”“黄花鱼是人工上色的”、“味精致癌”“吃柚子感染病毒会死”、“黄瓜太直,是因为打了避孕药”“大蒜能抗癌”、“常吃面包会致癌”......
?
近两年,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,其中也有别有用心者,利用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了解和焦虑心理,恶意造谣、谋取个人利益,动摇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,滋生不满情绪。有数据显示,网络谣言中“舌尖上的谣言”占45%,食品安全领域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。
?
?在信息化、全球化的今天,传播信息的速度基本上秒传秒到,传播速度之快,为谣言的滋生与迅速传播提供了平台。
?
“食品谣言”屡见不鲜,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中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。由于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没有辨别“食品谣言”的能力,“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”,使谣言一传十,十传百,最后满天飞,不是真的也成真的了。
?
食品安全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备五个特征:一是标签化,抛开含量谈危害。谣言普遍带有“致癌”“有毒”“激素”这样的标签,用极尽夸张的词语吸引网民的眼球;二是视觉化,谣言更倾向于用一些视觉化的表现手段,来让自己看起来更“真实”,比如“塑料大米”谣言把相关图片移花接木,“避孕药葡萄”等谣言则让小视频成了食品谣言的新载体;三是社交化,微信、微博等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目前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,特别是封闭性较强的微信朋友圈,更是成为谣言滋生的“温床”。四是混淆概念(如常见的非法添加与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),五是打着专业的旗号有的还有实验等等。
?
在食品安全的谣言中,也有不少固有认知误区被反复炒作,如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”“喝牛奶致癌”“无籽葡萄用了避孕药会导致儿童性早熟”“食品添加剂有害”等。这些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广、迷惑性强、群众接受度高、有外力持续推波助澜等特点。”
?
食品安全的谣言,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的谣言,杀伤力是巨大的。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经济损失,其危害还在于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,会引起人民对这种食品的抗拒感和厌恶感,打击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,埋下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。层出不穷的各类食品安全谣言,食品安全谣言已不仅仅是从属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小分支,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单独问题。
?
如果说吊白块、苏丹红、孔雀绿、三聚氰胺等是“实体非法添加剂”,那么食品安全谣言就是“虚拟非法添加剂”,也是一种食品安全隐患,且后者传播快、受众多、覆盖面广、杀伤力大,在某种程度上的危害比前者还要大。比如,2015年的“毒草莓”谣言致使当年全国多个地方的草莓滞销,北京昌平草莓日销量下降了82%,销售价格下降了一半多,两周时间便损失了2600余万元;2017年,一段两分钟的“塑料紫菜”谣言视频,让晋江紫菜行业损失了近1亿元。
?
这些年来,食品谣言给我们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很多困扰,打击食品谣言、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,已成为行业共识。谣言之所以产生并且得到广泛传播,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。在由政府、食品生产者、消费者和媒体构成的多元系统中,如果科学的信息公布不及时、不畅通,信息的交流不均衡,就容易引发谣言。
?
因此,现在国家对谣言的打击力度逐步加大,言论自由不能无底线,人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。胡说八道,造谣传谣的,必将受到严惩!
?
国务院食安办指出,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对造谣者给予治安拘留处罚。制假售假要揭露、批评,要严惩。但有关报道一定要客观、公正、平实,不要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起标题。
?
食品安全是“管”出来的,而食品安全谣言则更需要严管。治理食品安全谣言,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出手。首先要拿出法律武器,将每一个谣言的来源追查到底,让编造和散布者承担法律责任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、相关行业协会、食品安全跟踪评估机构、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机构以及主流媒体,及时关注舆情,及时发现谣言并预警,用权威结论辟谣,尽早扼杀谣言,要有技巧地讲好食品与科学、食品与文化的故事,传播正能量,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,就是公众要主动了解掌握科学知识,学会理性思考问题,避免成为食品安全谣言的载体,让谣言止于智者。